写好评论的四字“真”言-百家乐凯发k8

http://www.scol.com.cn(2022-2-28 14:24:14)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卢咏梅
作者:卢咏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全媒时代,党报评论如何发挥好“旗帜和灵魂”的作用,承担起引领社会舆论的职责和使命?本文从搭准“真脉搏”、聚焦“真问题”、说透“真道理”、下足“真功夫”入手,探讨如何用好这四字“真”言,让党报评论放大主流声音,增强舆论引领力,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发挥好“定盘星”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对于党报评论来说,意味着在新媒体时代直面挑战,守正创新,坚守价值引领和理性力量,革除旧有的模式和框框,搭准时代脉搏,有的放矢,创新表达,让党报的“宝塔尖”更耀眼;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揭示问题,讲透道理,让更多读者听得进、愿接受,传递深入人心的“好声音”。

  01

  搭准“真脉搏”,党报评论留下时代印记

  党报评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在于和我们所处伟大时代的紧密连接中。感受时代脉动,搭准时代“脉搏”,党报评论才能引领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起到“解压阀”“风向标”“定盘星”的作用。

  近年来,各地融媒体改革不断推进,党报纷纷搭建融媒中心,党报评论的全媒体传播平台逐步完善。如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除了在《南京日报》刊登社论、评论员文章外,还设置了每天半版的时评版;另外,在网站为评论专设了评论频道,在客户端开设了《紫金评弹》评论栏目,实现了重要评论报网端同步发送。在建党百年重大主题报道的组织实施中,全媒体传播极大拓展了党报评论的影响力。

  当新媒体冲击下的“渠道焦虑”得到纾解,党报有条件,也必须谋求“价值回归”,在思想上更深一层、在站位上高看一眼,生产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思想性、引领力兼备的高质量评论作品。

  《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刊载于《新华日报》2020年10月20日)让读者看到了党报评论在这方面的作为。评论的切入点很小:在南宁一农贸市场,管理人员拉直线检查菜摊的菜品摆放是否整齐,随后的论述揭示了形式主义在当下的“变种”,进而分析形式主义乔装打扮、禁而不绝的原因和其官僚主义的实质,警示应对此保持警惕。评论刊出后迅速被人民网、“学习强国”江苏平台、新浪新闻等转载,众多网友点赞评论。这篇评论的不凡影响力还体现在叫好又叫座,最终斩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获奖理由”中如此评价:针对当下形式主义的“新变”与“怪相”做出中肯深刻的评论,体现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与自觉的媒体责任感。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展全面检视、靶向治疗,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事,论点提炼、论据选择、论证过程等环节都超越事件本身,站在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评论作为“宝塔尖”给党报带来的高度和影响力。

  搭准时代“真脉搏”,比拼的是“脑力”。在时代大潮中坚守主流价值,把准舆论方向,这样的职责和使命要求评论员不断学习思考,拓展视野,磨砺思想,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判断,找准时代的坐标,让党报评论的立场、面目符合时代的调性。

  而脱离时代感的“近视”,很容易落入个体情绪和琐碎事务的漩涡,和网络碎片一样沦为情绪发泄。所以,党报评论离不开社会热点,但绝不是一味追逐热点,哪里有热点就去哪里蹭热度,迎合跟风;党报评论创新也不是只追求新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而是在坚守党报职责使命的前提下,解读时代精神,呼应时代需求,高瞻远瞩,以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解答好时代命题,借力新媒体进一步增强舆论引领力,凝聚社会共识,留下时代印记。

  图片

  图片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

  02

  下足“真功夫”,让党报评论鲜活起来

  这里的“功夫”是说评论员要舍得在深入调查研究上花气力、下功夫。这应该是媒体人的基本功,但近年来评论员这方面的功夫被有意无意忽视,资料搜索常常取代了现场调查。

  全媒时代,资讯极大丰富,传播异常便捷,坐在书斋里一屏在手,可知天下事,自然也可评天下事。那评论员还需要像记者那样去到采访一线吗?

  答案是肯定的。“纸上得来终觉浅”,不是说纸面上的资料不重要,但如果评论员一头扎进材料堆里,是了解不到最真切的情况,捕捉不到鲜活的素材,产生不了深邃独到的见解的,写出来的评论或一叶障目,浮光掠影,或人云亦云,浅尝辄止,评不到要害处,抓不住读者的眼球。

  对于不少读者来说,希望从党报上看到权威的意见和声音,同时又觉得党报评论常常在讲大道理,缺少鲜活性。并非读者苛求,很多党报评论还习惯于板着面孔说话,内容空洞呆板,在及时、贴近、鲜活等要素齐全的新媒体冲击下,这一短板更加凸显。

  克服短板,当务之急是深入基层、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不但评论员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自我要求,报社也应尽可能为评论员提供条件,如重大活动、重要调研让评论员参与采访,主动设置议题,召开主题调研、座谈等等,创造机会让评论员增强“脚力”。

  在调查研究方面下足“真功夫”,对应的正是“脚力”提升,脚底沾满泥土的芳香,下笔才有千钧力量。

  相比于记者可以在新闻采访中不断从外部获得信息的“输入”,评论员在日复一日埋头写作中则是思想、观点往外的“输出”。就像人体健康需要营养成分,长期只“出”不“进”,思想难免会有枯竭的一天,也容易因此产生心理上的倦怠和麻痹。走出书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评论员获得鲜活资料,避免枯竭、克服倦怠感的最有效途径。

  《人民日报》前两年推出了新栏目《现场评论》,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评论员和记者一样走进现场,亲眼去看,亲耳去听,用心感受,和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甚至和河长一起巡河,功夫下足,得来的都是鲜活的第一手材料,给评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灵感和素材。该栏目连续推出“我与河长面对面”“我在长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主题的系列和单篇评论,从标题到内容都有了细节和生动性,只有置身现场,才能收获如此可感可触的评论作品。

  《现场评论》推出后保持较高的见报频次,和《人民观点》《人民时评》等一起成为《人民日报》评论版的重要栏目和板块。

  这样的评论创新值得地方党报学习借鉴。《南京日报》在组织建党百年主题评论中,评论员对“到现场去”也深有体会。年轻评论员跟着“红色巴士”走进英烈事迹展陈场馆,一起观看视频,聆听讲解,深受触动,下笔饱含情感,写出来的评论和干巴巴地空发议论效果大不一样,在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中激起广泛共鸣。

  03

  聚焦“真问题”,保持舆论监督的锐度

  评论文章既阐述事实,又评论说理;既具有明显的理性色彩,更有一定的思辨性;可以直截了当发表观点,可以一针见血指向靶心,在引领社会舆论、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尤其面对众说纷纭的热点事件和问题,很多读者会下意识地期待:看看党报怎么评说。因此,需要党报评论聚焦“真问题”发声,回应读者关切,这也是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在。

  那么,评论指向的问题有真伪之分吗?答案也是肯定的。那些没有切中要害,或以偏概全,或似是而非,或以主观情绪代替客观事实的,都属于 “伪问题”。靶子面目模糊,给评论的聚焦带来困难,这样的文章失去锐度,价值追求偏离,舆论监督功能也因此“钝化”。

  著名评论人曹林提出,评论要“跳出伪问题陷阱,死磕真问题”[1],并对如何辨别“真伪问题”做了详尽分析。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热点事件,如果被表象迷惑,停留在表面评说事件,绕来绕去都是浮云,甚至弄出“老人变坏”之类跑偏的“伪话题”。

  拨开迷雾,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考验的是评论员的“眼力”——既要敏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真问题”;又要尖锐,直指问题核心,防止“钝刀子割肉”。

  当然,对于党报评论来说,聚焦“真问题”,不是为了揭疮疤,而是奔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不等同于一般“批评稿”,其初衷是建设性的。在聚焦问题、解疑释惑的基础上,往往要更进一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凝聚社会共识,成为纠正方向、推动工作进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有力思想工具。

  再重大、再尖锐的问题,如果和读者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都很远,影响力也会大大衰减。

  不可否认,现在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常遇到涉事单位的抵触,聚焦本土的问题也会更困难。但不能因此放弃评论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正义的责任,不能放弃舆论监督的使命,遇到阻碍不妨用点“巧劲”,迂回地进行。

  针对营商环境、城市治理中存在的敷衍推诿、只顾面子好看做表面文章等不足和问题,《南京日报》在时评版《今日谈》栏目推出了《踏踏实实当好店小二》《面子好看,更要里子舒服》等评论,揭示了工作中存在的切实问题,如因为“客人”已经是“熟客”就“偷懒”,“服务”就打折扣了。问题点中“穴位”,同时又讲究评说的技巧和方法,让相关部门更容易接受,刊出后收到很好的反响,有的部门很快拿出了整改措施。

  04

  讲透“真道理”,唱响党报评论“好声音”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式、媒体格局、舆论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主流媒体、自媒体舆论场纷繁交织。在传播的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上,报纸明显不敌新媒体,受制于出版流程等因素,党报评论往往抢不到“第一枪”。如何唱响党报的“好声音”,力求一锤定音,成为摆在党报评论面前的迫切命题。

  “舆论环境越复杂,越需要有穿透力的声音、有洞察力的思想表达”[2]。评论说到底是在讲道理,将文章中的内容条分缕析地论述透彻,讲出让人信服的“真道理”,才能做好众声喧哗中的“定盘星”。

  将道理讲透,让人心悦诚服,考量的是“笔力”。一篇评论的“笔力”到了,逻辑缜密,论述完整,文本精致,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就能够成为引领舆论的“风向标”。

  讲道理,是评论区别于其他新闻体例的最主要特征。但如何讲,能否讲透,实践中却千差万别,也直接影响到评论的传播力。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曾撰文批评“要”字牌言论——从头到尾都是“要”怎样、“要”怎样,就像在发号施令,谁看了都会心生厌烦[3]。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评论时下并未禁绝,经常出现在报端。此外,还有些评论形成了固定模式,开篇先说观点和问题,简要分析背景之后,再贴一段相关规定文件了事。这一类其实和“要”字言论“异曲同工”: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而是文件的摘录和复制粘贴,尽管也在说问题,但缺少严密的论证过程,没有说理的逻辑力量,谈何传播力、影响力?

  评论文章讲不透道理,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受众意识,还抱守着“我说你听”的旧思维,甚至拿些文件来搪塞;另一方面本身就云里雾里,自己未能将道理理解透彻,盲人摸象一般,又如何让人信服?

  避免党报评论的声音“泯然众人”、淹没在信息和意见的海洋里,需要从树立受众意识做起。比如,由惯常的评论员立场和视角,转变为首先想一想从哪里讲、如何讲读者才听得进;同时,革除既有的模式化,不断创新表达方式,磨炼出清晰、精炼的表达能力。

  2020年疫情肆虐期间,新华每日电讯播发的评论《扫码之后还要登记,真有必要吗?》传播甚广。这篇评论从很多单位、场所要求人们扫健康码之后、再手写登记信息这一普遍现象入手,剖析防疫大局下“一支笔手传手”做法带来的防疫隐患,以及可能产生的信息安全漏洞等诸多问题,挖掘其背后作祟的形式主义根源,论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对问题的分析如抽丝剥茧,将违背精准防控要求、乱作为带来危害的道理讲得滴水不漏。此文被数十家地方党报转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爆款评论。

  05

  结语

  全媒体变革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党报评论要有立时代潮头的勇气,敏锐感知社会冷暖,和伟大时代同频共振。要在话题设定、表达形式等环节不断创新,让评论说理的过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先进理念,提升读者认知,促进社会观念更新进步,真正唱响党报“好声音”。(作者单位为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百家乐凯发k8的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凯发app官方网站的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