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36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如何形成的?-百家乐凯发k8

http://www.scol.com.cn(2023-8-28 9:04:25)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余华 刘珂杉
作者:余华 刘珂杉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文化层面的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有机结合、互相成就中形成发展

  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什么?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中形成?

  答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提出和阐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突破。今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吹响了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集结号。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文化层面的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中形成发展,体现着以下六方面的特点。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干革命搞建设的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兼具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创新命题,无论其理论阐释还是现实建构,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故相因,道理相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三者一脉相承,有着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又共同发力于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三是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各行其道,优化组合,满足不同社会群体或个人的文化需求在不同情境的价值取向,维护社会的团结稳定、协调和睦。

  四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又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才能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之基和精神之魂。

  五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华民族历来主张通过“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协和万邦”,而今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六是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情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避免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直接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彼此契合、有机结合、互相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不可或缺的建构路径。

  一是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土壤和理论基础迥异,但也存在诸多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比如,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是推动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二者因辩证思维而契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期盼小康社会、大同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二者因理想社会的阶段性而契合……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似不期而遇,实际却是历史必然和二者高度契合之体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当前,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之点,以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逻辑前提。

  二是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回望百年党史,毛泽东以成语“实事求是”概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邓小平用“小康”这一具有浓厚中华文化底蕴的概念指代“中国式的现代化”阶段目标,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生动写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二者有机结合的主要形式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又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选择、诠释和更新以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碰撞交融,涵养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公仆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生发历程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支持。

  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滋养、互相成就。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需要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两方面同向同行、携手共进。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越发根深叶茂,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而成为新的文化形态。诚然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双向互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本理念互相成就,演化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一体”民族史观互相成就,蜕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主张互相成就,更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华民族“四海一家”“和衷共济”的和合理念互相成就,催生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崇高目标……一个有机统一、具有强大活力、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文化形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感谢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余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刘珂杉作答)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百家乐凯发k8的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凯发app官方网站的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