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百家乐凯发k8

http://www.scol.com.cn(2022-8-10 10:40:51)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陈涛 刘鉴漪
作者:陈涛 刘鉴漪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为我国人才工作制定了宏伟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擘画了清晰的路线图。

  自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围绕推动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各地积极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系统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源源不断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新时代治蜀兴川事业中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将“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作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伟大时代成就人才,新的征程呼唤人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要聚焦城市战略引育人才,创造发展机会成就人才,厚植创新氛围礼遇人才,优化政策环境服务人才,努力形成各类人才加快会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准确认识“产城人”之间的内在关联

  成都要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首先要探寻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即认识和把握“产业”“城市”“人才”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这一关联视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探索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型城市。

  坚持产城融合,重构产业场景。在工业化时代,工业是城市的基础,城市是工业的摇篮。在西方国家,是典型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但在我国,特别是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更多是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在这一发展形势下,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重构城市产业的应用场景,将城市作为产业应用场景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平台,这有别于传统产业的地理空间布局,而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促进产才融合,支撑产业升级。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区域人才和产业易陷入“互为断裂”的状态,即产业升级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发展需要产业平台。为此,当前城市产才融合发展必须满足以下发展逻辑:以产引才,重视创新成果落地;以产聚才,打造园区集聚发展;三链合一,构建产才融合体系。将产业、人才、创新相结合,以创新链、产业链激活人才链,大力吸引各级各类高水平人才,持续支撑成都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构筑全国创新人才高地。

  突出人城融合,发展人本城市。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从一定意义而言,产城融合的本质是人与城市的融合,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导向,因为产城融合离不开人的衣食住行,人的思维、需求和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如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人口集聚和人口市民化。因此,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原则,在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人的社会效益,优化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匹配性和持续性。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人才高地

  统筹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成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自觉担当极核城市使命,着力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区和国际人才高地,以大科学设施、高能级产业、开放型载体,会聚和成就一流人才,协调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升级现有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人才平台,彰显国际化的人才导向,加快吸引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人才集聚创新核心区。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蓉漂计划’‘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成都的新职业人群增量较快居全国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要更加注重树立和强化产业引才的战略思维,更加注重通过先进制造业等高质量的产业发展,进一步集聚和稳固人才,尽快形成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多措并举打造人才高地。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的目标,结合当前国内外人才高地打造的做法和成效来看,世界人才高地建设的共同经验与秘诀就是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高端产业、创新环境、服务保障“五大体系”的建设,在成都建设全国人才高地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现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优势互补,推动人才中心成功地转化为创新效能,创新高地持续地开展创新活动与产出高质量成果。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实力,鼓励创新平台和服务机构发展,建立知识产权入股与价值变现机制,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以产聚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改进人才评价制度,同时为人才提供更加完善与个性化的生活、教育、医疗保障等。

  深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提升人才政策竞争优势。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利用城市名片、产业优势等积极吸引东部地区流出人才,利用特色文化、宜居环境等优势吸引外籍人才定居成都,广泛运用柔性引才方式。当前,成都对于外籍人才的引进力度较沿海部分地区还存在不足,过度依赖政府通过制定人才政策来开展,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可借鉴厦门引进外籍人才“一人一报告”、构建“人才—企业—技术—产业”关系图谱等做法,提高海外人才补贴,建设海外人才引进示范基地,持续优化外籍人才服务管理举措,集聚一批高层次外国人才和团队。

  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支持机制,坚持把人才自主培养放在基础性位置,全面深化市、校、企战略合作,健全全谱系人才集聚与培养支撑体系,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加大对贡献突出人才的表彰奖励宣传力度,推动成渝地区、成德眉资等地区实现区域人才共享。

  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只有把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与知识、技术所有者的收入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收益分配机制,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股权分红激励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及措施,使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紧密联系,打通智力成果向经济收益的转化渠道。

  结合成都发展实际吸引聚集人才

  促进“人产”协同发展。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共享平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通过“双招双引”模式,为产业和企业在人才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更多资源和服务。可借鉴武汉等地成立武汉人才集团,打造“政府 猎头 企业”引才路径的成功经验,探索通过在市级层面建立成熟的政府猎头机构来精准地引入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信息的及时共享,围绕经济发展需求精准引入所需要的人才。

  要有针对性地引入人才。如对海外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实行便利的准入政策,对各类创新人才实施鼓励奖励政策,对高能力人才实施适当放松政策,对紧缺型人才实施扩大吸收重用政策等,让不同特点的人才能够真正服务于当地的优势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引才聚才。

  采取差异化的人才政策。政府在制定对人才的物质支持政策方面,应体现普惠化要求,充分发挥成都相比其他西部地区城市在科教、人才、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更多运用间接支持(如税收优惠、股权投资)的方式,减少财政直接支持,构建可持续的、“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引领各行各业的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创造价值。

  优化人才研究和创业的工作环境

  拓展人才职业成长空间。成都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阵地作用,与国内著名高等科研院校、先进发达地区建立深层次、常态化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源源不断造就基础学科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以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以宽松的氛围使用人才。

  切实提升各类人才待遇。通过薪酬激励、奖金激励、职位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满足不同人才的需求,让一流人才获得一流待遇,提升中低层次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感和满足感,同时要激励与约束并重,强化按需分配,形成一定的良性竞争环境,推动优胜劣汰,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完善全生命周期人才综合服务。推进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完善人才薪酬待遇、人才创业扶持、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交通出行等保障措施,开展全周期、全方位、便捷化服务,积极回应人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构建起开放、多元、包容的“以城聚才”新格局。

  【作者:陈涛,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鉴漪,四川省委党校研究室(四川省情发展研究所)三级主任科员、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百家乐凯发k8的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凯发app官方网站的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