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45份专项文件看前瞻部署未来产业的“地方策略”-百家乐凯发k8

http://www.scol.com.cn(2023-8-14 8:18:31)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
作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抓工业的“方法论”3

  □蒋玥涵 川观智库研究员 熊筱伟 黄爱林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前瞻部署未来产业。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亦明确要求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孵化。这项工作很重要,却也很难。如果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是四川产业的“今天”,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四川产业的“明天”,那未来产业就是四川产业的“后天”——作为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产物,未来产业发展潜能大但成熟度较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如何应对不确定性、推动未来产业成为支撑地区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川观智库梳理公开信息,截至本月初,暂未发现四川省级、市级层面出台相关专项文件。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7个、293个地级市中有28个制定了共计45份专项文件(含征求意见稿)以规划部署未来产业发展,其中约八成于去年和今年制定。整合提炼先行地区的创新思路和举措,结合相关智库机构和学者研究成果,川观智库总结出以下4个方面的经验做法以供决策参考。

  如何在“不确定”中确定产业方向?

  前瞻部署未来产业,首先要确定主攻的产业方向。

  这件事有多难?“也有朋友和我们交流,说你们对(未来产业方向)规划的把握有多大?”在年初一次公开活动中,上海市经信委某官员坦言,未来产业的规律极难捕捉,“看不清”就是其最鲜明特点。原因不难理解:未来产业在产业生命周期中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相较于传统产业有更大不确定性。一项颠覆性技术能否变成新产品?新产品能否变成新产业?新产业能否快速成长?……都不会有百分百可靠的答案。

  在此情况下如何确定产业方向?专项文件反映出各地通常遵循一个原则:追求大方向的相对确定性——更多聚焦于发展前景和趋势相对清晰、高度契合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产业方向。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列出的6个未来产业——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就属于此。根据现有实践,各省、市未来产业的大方向多数在上述国家划定的范围内,以5至10个为主,有不同方向(常见为未来材料、未来医疗等)也同样遵循相对确定性原则。

  至于大方向下的细分领域,则由于未来产业特性而无法维持其确定性。为此各地会在每个大方向下选择多个细分领域(通常3至4个)进行发力,以求提高产业孵化成功率。如上海市就为五大未来产业方向确定了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治疗等16个细分领域,当地官员明确表示“这16个领域有一部分能够发展成势,那我们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除了大方向的相对确定性,影响各地产业方向选择的另一个原则是:因地制宜,即综合考虑当地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等情况。川观智库注意到在此原则影响下,各地在发展路径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侧重点:“未来技术产业化”和“现有产业未来化”。梳理各地实践发现,中西部省市更多侧重于后者。如《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就将未来产业分为“优中培精引领型”“有中育新先导型”“无中生有潜力型”三类进行部署,其中前两类都强调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东部省市则更多侧重于前者,广东省等地文件就更多强调以未来技术突破催生新动能。

  除上述原则外,川观智库发现各地实践中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注意梯度培育。和传统产业不同,未来产业的不同方向间常常不是并行推进、同步发展,而是成熟有先后。部分省市在确立主攻方向时会有意区分并进行分类培育,进而打造梯次接续的未来产业体系。如《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将8个未来产业方向分为“扩张期”(有望在5至10年内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孕育期”(有望在10至15年内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两类,分别明确发展重点。《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则提出采取梯度培育方式,构建“1 6 2”未来产业发展体系。

  二是注意动态调整。文件显示部分省市的未来产业方向经历过大幅调整。如两年前印发的《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一口气明确了25个方向,去年《山西省未来产业培育工程行动方案》中的产业方向则缩减至9个。广东省深圳市2013年印发《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确立了5个未来产业方向,而在去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中则变成全然不同的8个方向。出现这些变化,固然有产业发展壮大后退出未来产业序列的情况,但也有相关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预期出现巨大变化等原因,需引起地方高度重视。为此多地提出持续跟踪未来技术创新成果,动态调整产业方向。北京市、江西省等多地提出组建未来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咨询机构,加强未来技术预见性研究,提升未来产业方向捕捉能力。

  如何在“市场失灵”时推动技术突破?

  确定主攻方向后,地方该如何加速未来产业孵化?哪些是重点工作?

  查阅各地专项文件中“重点工程”“主要任务”等相关章节,川观智库发现各省市在重点工作的大方向选择上高度类似,大体围绕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等等关键词。综合相关研究成果,这些关键词主要针对未来产业的三大痛点:技术有待成熟、市场有待成熟、生态有待成熟。

  先看技术。未来产业的技术逻辑,是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技术突破。而多数情况下,未来产业涉及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都处在探索期,成熟度相对不足,需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然而相关研究需要时间较长,风险和变数较大,私人资金因此缺乏投入动力。这种现象称为“市场失灵”,被认为是未来产业在研发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市场失灵”,地方政府可以做些什么?直接做法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一方面直接加大对高校院所等基础研究机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补贴等方式分担企业研发成本和风险。福建省厦门市2020年就明确将在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投入约10亿元支持未来产业发展,今后3到5年将持续加大投入。此外,多地提出探索设立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研究基金。

  除了“砸钱”,支持研发的地方实践中还有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通过机制设计来确保“尊重规律”。未来产业相关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对此浙江省、深圳市等地通过机制设计来确保“稳定投入”和“自由探索”,前者主要涉及建立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人才跟踪培养机制;后者主要是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多方向、多路径开展不确定性未来技术预研。

  二是通过载体建设来鼓励“交叉融合”。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趋势,多地专项文件特别谈到将加大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学科创新和交叉融合力度,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需引起重视的是,多地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作为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的重要载体,纳入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工作。2021年教育部批准成立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四川尚无布局。

  三是通过内外发力来做好“创新借力”。江西省、浙江省宁波市等地均强调对接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强化央地协同。最新版《宁波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将探索实施中央和地方共同支持、共同组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新机制。上海市等地则提出加强国际创新协作,布局一批海外技术转移转化网络节点、国际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中心。

  除了应对“市场失灵”,加速技术成熟还有一项关键工作是“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确保研发活动的市场需求导向并推动成果转化。这是一项常规工作,但对未来产业来说有一个特别“抓手”:建设一批未来产业新型研发机构(如未来产业研究院、未来产业创新联盟)。此类机构有助于解决至少两大问题:一是将多主体、多部门纳入同一组织框架,为打通未来产业创新全流程提供有效载体;二是为创新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推动协同创新提供了公共创新平台支撑。江浙沪粤等地专项文件中均对此有专门部署。

  如何加速“不成熟”的市场走向成熟?

  市场有待成熟,是未来产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痛点。

  这里的“市场”,当然包含“市场需求”之意。产业化发展初期,未来产业往往会遭遇市场需求不足的困境。因其产品本身的前瞻性、颠覆性,天然会导致市场培育期更长,需要更多时间来启动市场需求;此处“市场”也有“市场磨合”之意——和成熟产业不同,前沿技术的产品化通常没有唯一确定的方向。其产品化过程往往是根据应用试点的市场反馈不断调整磨合直至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缺失,“技术变产品”就难以推进。

  应对上述市场痛点,专项文件显示各地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政府采购、“首台套”推广和应用场景打造。

  政府采购、“首台套”推广更多针对市场需求,考验地方“加大力度”的决心和能力。《南京市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六大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示范创新产品列入《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加以支持。同时制定出台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实施细则,增强未来产业领域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深圳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编制未来产业创新产品(新技术、新产品)首购目录,可以采取非招标方式使用国有资金采购首台套未来产业创新产品。对购买首购目录创新产品的,按照销售合同金额的30%予以资助,最高1000万元。福州市前述文件则提出加大未来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力度,持续出台应用推广政策。

  应用场景打造更多针对市场磨合,考验地方工作的“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就精细化而言,多地根据功能定位不同对场景打造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设计。《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的场景应用创新体系。这种体系化做法,和上海市、福州市等地工作高度相似。其中早期验证场景主要用于研究未来技术的有效性、可行性;融合试验场景主要用于探索未来技术跨学科、跨领域和非常规拓展应用,推动“1到100”的未来产业加速孵化;综合推广场景则主要通过以大规模示范推动“100到100万”的爆发式增长。

  就专业化而言,多地围绕场景打造启动了专业化主体建设的探索。宁波市前述文件明确提出将成立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场景挖掘和发布。安徽省合肥市则已经将这一想法落地——去年5月,该市组建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专门开展场景征集、场景发布、场景对接、落地实施、应用示范等工作,一年间累计挖掘场景需求超600个。今年8月该市进一步成立合肥场景公司,以市场化方式探索城市场景创新有效路径。

  如何完善“幼小产业”的产业生态?

  除了技术和市场,未来产业还要面对不够成熟的产业生态。

  这里同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不够成熟的产业链。作为具备技术前瞻性的“幼小产业”,未来产业往往面临上下游布局分散、本地合作方缺乏、链条尚不健全等问题。二是不够成熟的产业配套,包括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等。

  对此地方政府可以做什么?川观智库梳理各地专项文件发现,先行地区多侧重于两个重点:建产业载体、补关键短板。

  产业载体是促进集聚发展、培育产业生态的关键基础。具体到未来产业,多地明确将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层面,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将推动建立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浙江省杭州市等地在最新专项文件中将“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纳入工作重点。省级层面,去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首批8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创建工作。今年初上海市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宣布设立。市级层面,宁波市等地明确提出将培育创建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省市对未来产业先导区进行分类建设。《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明确将其分为“未来产业先导区”和“未来产业加速园”两类,这和深圳市分类相同。而《关于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则将其分成“区域集聚型未来产业先导区”和“网络协同型未来产业先导区”——名称不同,但背后的分类逻辑高度类似:都是按产业发展不同阶段来区分。“未来产业加速园”和“区域集聚型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承载核心技术已实现突破、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应用需求的成长期未来产业。而“未来产业先导区”和“网络协同型未来产业先导区”则是针对前沿技术理论体系已基本成熟、初显产业化应用潜力的孕育期未来产业。有此区分,方便产业载体围绕不同阶段特点提供更精细化的配套服务。

  在建设产业载体基础上,多地专项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补产业生态短板的重点工作。其中针对4方面谈得最多:企业主体、金融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数据要素保障。

  关于企业主体,各地普遍将培育包括头部企业、初创型中小企业在内的未来产业企业梯队作为重点。但有部分沿海城市已经在公开发力招引——福州市就在前述文件中明确提出重点遴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企业,“针对我市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做好‘抢’的文章,不遗余力招引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项目”。

  关于金融创新,先行地区特别强调“适应未来产业需求”。针对产业轻资产、企业多处于种子期或初创期等特点,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创新,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基金体系。在此过程中,多地强调财政资金在发挥引导作用时应更具灵活性。宁波市就明确提出打造“最开放灵活的未来产业基金,基金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未来产业”。

  关于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有二:一是产业监管的“柔性化”,聚焦开展未来产业领域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探索实行包容创新审慎监管体系;二是政府自身的“包容性”,聚焦建立鼓励创新的项目选题和评审机制,优化前沿领域失败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健全与创新相适应的长周期考核和监管机制。

  关于数据要素保障,多地文件提到数据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对此要加大公共数据、行业数据向企业开放共享力度。具体到操作层面,可先探索在未来产业先导区内进行试点,开展数据交易商业模式创新等前沿探索。此外作为配套,多地强调加快推进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流通标准和数据交易体系。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百家乐凯发k8的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凯发app官方网站的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