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攀枝花市的主城区,呈现“输入型”特征的东区,如何让务工农民向先进靠拢,让务工农民党员更好发光发热?东区以党建引领务工农民工作,一手抓“回引”,一手抓“吸引”,为返乡创业、扎根兴业者提供帮助,培育先进,形成引领,凝聚起城市建设的强劲力量。(2月14日《四川日报》)
对于拥有2500万在外务工农民工的人口大省四川来说,激发农民工的内在潜力可谓是一举多得。无论是对于治蜀兴川,还是对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或者是助推民营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农民工这个群体。
如何激发农民工的内生动力与活力,除了省级层面的政策措施之外,关键还需要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探索创新。攀枝花市东区利用“双引”措施为激发务工农民工党员活力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打破现有定势思维,开启灵活的服务模式。客观而言,把所有的农民工招引到家乡进行创业就业,显然不现实,一方面我们要重点吸引那些有意愿的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把他们吸纳到基层干部队伍中来,一方面则要考虑到农民工的现有实际,毕竟大多数农民工适应了所在地的生活环境,也希望继续外出务工。
对此,攀枝花东区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出发,能够回引的则回引,不能回引的则吸引。尤其是对于具有“输入型”特征的地方,要用好用活农民工资源。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农民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方面要着力吸纳更多的年轻农民工到地方党组织中。
注重基础信息摸排,做到精准服务。利用春节大假期间,在大量农民工返乡省亲的过程中,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走访慰问,全面摸排农民工分布信息,对于本地的农民工,可以开座谈会、登门走访慰问、举办文体活动、送文化下乡;在外地,可以寄慰问信、电话拜年,尽量做到人人见面、情况摸细摸实。通过大数据的收集整理,为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参加借鉴。
制定《关于加强农民工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流出地、流入地“双向对账”机制,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以便于量身定制工作方案。一方面对于农民工党员来说可以就近找到党组织,可以及时参与基层党组织活动,一方面对于地方党委政府来说,可以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可以更好的推动社会基层治理。
无论是对于农民工党员,还是广大农民工而言,虽然生活在城市,但由于缺乏组织上的引领和自身作用的发挥,往往在心理上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及时建立农民工党组织,并严格按照组织程序从优秀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
充分依托用工企业、工商联、行业协会、街区、社区(村)、社会组织等党组织,采取单建、联建、挂靠等方式,把党组织建在项目工地、企业、商业街区、专业市场、商务楼宇、专合组织,为务工农民提供广阔的舞台。这就让广大农民工有了心理归属,对城市的认同感就会增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