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天府评论:藏粮于地,为每一寸土地开好“良方”-百家乐凯发k8

http://www.scol.com.cn(2024-2-22 11:05:27)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婧蓝
作者:婧蓝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建立健全同宏观政策、区域发展更加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协调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促进高质量发展,提高土地“成色”是关键一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同时,坚持科技赋能、治理赋能、生态赋能,引导更多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更多盐碱地变身新粮仓,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全力夺取粮食丰收,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耕地红线。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是14亿多人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根,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提升高质量发展中的土地“成色”,首先要保证耕地数量,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让“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同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发挥制度优势,在守护土地中要成为硬约束、硬杠杠,就需要让制度“长牙齿”,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行为,不能视而不见,相反,要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惩处一起,更要做好反面典型宣传,让更多的人绷紧责任弦,自觉守护耕地安全。

  耕地“休养生息”,才能“生生不息”。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土地孕育丰收的希望,要让土地持续保持产出力,就需要让土地休养生息,推动轮作休耕的方式落实,在降低土壤污染、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着力,给土地一个“喘息”的机会,方能让土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更好地达到“藏粮于地”的目标。同时,用心呵护土地,才能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绘就丰收的“好丰景”。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藏粮于地”,关键在让每一寸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这就需要开好“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这个“良方”,能够找准提高粮食单产的着力点,让同样的土地,交出不一样的答卷,带来更好的收成。同时,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更好地连接田间地头和高等学府,让更多科技人才在扎根基层中,推动理论联系实际,也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着力打破农业发展的瓶颈,攻克更多的难关,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保障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发出“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信号,既是对土地的重视,要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也要在守住土地面积、提升土地质量、激发土地活力上下功夫,提升土地利用率,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者系天府评论特约网评员)

编辑:盛飞
校对:曾沧海
责编:邓强
审核:史册
相关评论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百家乐凯发k8的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凯发app官方网站的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