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起,通江县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干部“大返乡”促脱贫攻坚行动,要求全县通江籍科级以上干部每年至少3次回出生地开展群众工作,通过走访困难群众、召开院户会议、座谈交流等形式,宣传脱贫攻坚惠民政策,收集群众困难诉求,了解村社发展瓶颈等。(5月24日《四川日报》)
通江县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启动干部“大返乡”行动,让这些干部回到出生地开展群众工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谈心,宣传政策,收集意见,了解实情,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办法却起到了一种突出效果,有效化解了脱贫攻坚中的一些矛盾问题,纾解了群众心中的疑虑,达到了凝心聚力的目的,为更好的破题破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土生土长的干部,作为从家乡走出去的干部,群众对这些返乡干部具有天然的情感认同,让这些干部回到出生地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自然就有了一种先天优势。利用这种熟人社会中形成的情感纽带,工作难度就会小得多。
从通江县实施这项行动的实际效果来看,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开展政策宣讲700多场次,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2452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化解矛盾521个,征求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电网改造等与民生相关的意见建议1214条。这说明这个“大返乡”的办法是对路的,既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了精准掌握了一些关键信息。
干部“大返乡”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其干部之间的情感认同,在于打通群众心结。其实对于某些政策,群众也不是不知道,但就是存在心理隔阂。或者是在某些方面想不通,这个时候就需要广大干部去用心用情解释,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去磨嘴皮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甚至生硬的照搬政策,换一个角度,变一种方式,就会收到另外的效果。
干部“大返乡”说到底还是一种工作方式,如果这些从家乡走出去的干部不能用好干群关系这个法宝,如果不能切实为地方群众解决实质性问题,即便是面对自己的亲人,可能也得不到认可,也难以推动工作。因此我们在推广借鉴干部“大返乡”这个办法中,必须要始终把为民实干放在第一位置。
正因如此,通江县才开启了督导问责模式。收集每个村的干部返乡群众工作报告并进行分类处理、电话抽测,对走形式、走过场的进行集中约谈,脱贫攻坚督导组还要将此项工作纳入专项督查,对工作不力、行动缓慢、效果不好的单位和个人追责问责。由此看来,要让干部“大返乡”发挥更大的作用,强化干部的初心意识和使命担当才是关键。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发展,或者是城市管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推动民生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有时甚至会遇到一些关键性的瓶颈问题,如何来打开工作局面,更好推动工作,显然需要开动脑筋,既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些问题,也要切实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