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椅窸窣的响声中,穿红白颜色校服的学生齐刷刷站了起来。视线的前方,却是三块电子屏幕,屏幕里的老师,微笑着和孩子们打招呼。这是丹巴高中新开设班级“成华班”的开学演练课。屏幕的那一端,是车程480公里外的成都华西中学。(9月1日《华西都市报》)
这是记者直击四川深山里的“开学第一课”,丹巴孩子同步听成都老师授课的场景。从今年开始,借由三块屏幕,丹巴“成华班”的孩子们将和成都华西中学的学生一起上课,直至高中毕业。而本次“开学第一课”,就是一次演练。三块屏幕亮了起来后,第一块的画面定格在老师身上,第二块是一道数学题,第三块则显示教室现在的场景。
三块屏的诞生,跨越了480公里,使远在大城市的老师,能够与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丹巴县唯一的高中链接起来,实现了网络直播 互动首次亮相丹巴课堂,也让大山里的孩子与城市里的老师有了“无缝对接”。这种被称为“双师制”的授课方式,能让丹巴高中“成华班”对应着华西中学高一(1)班,丹巴成华班的孩子,每个科目拥有两名老师。
众所周知,在我国,由于受到地域、交通、信息,以及历史原因等种种影响和限制,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造成了那里的孩子们无法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三块屏”的诞生,正是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难题。这种网络直播 互动的方式,也是在成都市成华区对口帮扶丹巴县“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产生的,目的是想弥补丹巴教育的现实短板,进行“造血式”援助。
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扶贫方式带来了很大成效,已逐渐被深山的孩子所接受。去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发表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正因为那是“屏幕”教育扶贫的一种新方式带来的。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挑剩的”偏远学校,通过直播可以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可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成华中学努力探索教育扶贫新方式,能与大山深处的学校结成对子,用网络科技手段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就很值得肯定。
当然,这一教学新模式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首次吃螃蟹”要靠长期磨合,如人机互动,更多的情感交流,大量时间消化所学内容等等,如此才能帮助深山里的孩子受益于更多优质教育,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扶贫。而无论如何,地处大山深处的孩子,可以听成都老师讲“开学第一课”,无疑燃起深山教育新希望,也预示着深山里的孩子,有望在今后得到更多的教育扶持,并使其放飞梦想,追求更幸福的人生。(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