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名道姓”通报是作风转变的“良药”-百家乐凯发k8

http://www.scol.com.cn(2020-12-19 8:40:53)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作者:何竹梅
作者:何竹梅   投稿邮箱:scolpl@163.com
  “您觉得办业务方便吗?工作人员是一次性告知需准备哪些材料吗?他们的态度如何?”12月14日,驻达州市达川区政府办纪检监察组在行政审批局向群众了解情况。连日来,达川区掀起“三树三创”干部作风大整顿暨优化服务环境专项活动热潮,用身边人的“微违纪”案例警示教育干部,增强作风整顿实效,用“点名道姓”式曝光作风问题,促进党员干部转变作风。(12月18日 《四川日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谓“微违纪”,是相对于那些“严重违纪”的“巨腐”而言的,如果不及早堵住“蚁穴”,那纪律的长堤就会崩溃。但是,在有的地方,对“微违纪”行为的整顿似乎只是“点到为止”,对通报对象往往以“有的同志”代替。这似乎给足了“微违纪”者的“面子”,但所起到的震慑作用和警示作用都是要大打折扣的。因为对于违纪者来说,“不点名”的通报很难触及灵魂;对于受警示者来说,也很难引起心灵的触动,其“整顿实效”不言而喻。

  坊间有句俗话,叫做“响鼓不用重锤敲”,用来比喻一个头脑比较灵活而又明智的人,有了缺点或错误,只要略加提醒就会主动改正缺点或错误。但是,就目前各地通报的违纪违规党员干部而言,“轻描淡写”的提醒似乎不起多大作用,像新闻中这种“点名道姓”式曝光作风问题,用身边人的“微违纪”案例警示教育干部,就是要给违纪违规党员干部敲下“重锤”,让他们快速警醒;同时也让其他的党员干部对组织纪律心存敬畏,从而做到心中有“戒”,才能防患于未然。

  不错,那种“不点名”的批评通报确实很有“人情味”,让“微违纪”者很有“面子”,但是很难改变开始滑向“歧途”的“里子”。说起这“面子”“里子”来,就想起了许地山写的《落花生》。在那篇小散文中,他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说桃子、石榴、苹果总是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而花生却矮矮地长在地上,成熟了也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许地山通过这样的对比,告诉孩子们:一个人的“面子”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对别人有没有好处。

  达川区近一个月就密集通报4类13条涉及机关干部作风问题案例,虽都不是“大”问题,但却在党员干部中形成极大震动。这就是“点名道姓”通报的良好效果。只有这样,那些“微违纪”的党员干部才能从“里子”中清除不良因素,走到“正道”上来。“面子”上虽然有些“过不去”,但更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倘若一味的“不点名”,就导致“微违纪”者的“厚脸皮”,别说责任担当,就是基本的任务都的都难。对那些“厚脸皮”,只能“点名道姓”敲“重锤”,才听得进去,改得了错。

  别林斯基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同样的道理,要将“微违纪”根除于萌芽,就必须触及灵魂。唯有心中有“戒”,才守得住纪律的“底线”,从心灵深处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然后付诸行动。如果只是“不点名”通报,那就顾了“面子”而失了“里子”,通报教育就有些本末倒置。“点名道姓”通报是促干部作风转变的一剂“良药”,也在其他党员干部面前竖起了一面“镜子”。帮助“微违纪”者“亡羊”而及时“补牢”,未“亡羊”者随时“固牢”,那才是通报整顿的初衷。
作者文集申请开通文集
百家乐凯发k8的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凯发app官方网站的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