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ol.com.cn(2020-12-21 14:21:02)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编辑:盛飞
四川达州区发布的“作风通报”是十分严厉的,里面涉及的单位不再是“某某某”,里面涉及的人员也不再是“某某某”,而是“指名道姓”,是哪家单位什么科室的什么岗位什么人员都写得清清楚楚。“指名道姓”式样的通报,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再也没有了侥幸心理。“丢丢人”促进了“快整改”。 作风通报是一种管理的不错方式。有关单位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基层单位进行明察暗访,会将发现的问题“昭告天下”。然而,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作风通报里经常使用的是“某某单位”和“某某人员”。最常见的表述方式是这样的:检查中,发现“一家单位”;检查中,发现“职工张某”;检查中,仍有“少数干部”;检查中,某单位的“窗口人员”。即便,有的作风通报“严厉一点”,也只是具体到单位,具体到科室,而一涉及到“某个人员”,大多会使用“张某”“李某”“王某”这样的表述。 这种“留点情面”“留点颜面”的做法,会让作风通报的效果大打折扣。尽管这些单位和人员也受到了处罚,可是“谁被处罚了”却只能让大家因为“某某某”而去“猜猜猜”。 严肃的作风通报,变成了“指桑骂槐”。固然,“指桑骂槐”也能发挥警示作用,但是力度还是不够的。作风通报是红头文件,既然是红头文件就应该严肃起来,不能变成“猜谜语大赛”。笔者一位朋友就曾经给我说过这样的事情。他在一家单位办事大厅工作,办事大厅工作人员中,有4个“姓张的”,一次上级作风通报使用的是“工作人员张某”,作风通报张贴在了他们单位的办事大厅里,以至于一些其他科室的同事和前来办事的群众,把他当作了“通报里的姓张的”。 作风通报,就是需要“指名道姓”,检查监督部门不能有“老好人想法”,作风通报的作用在于最大程度起到警示作用,只有是“指名道姓”的“实话实说”才能真正发挥,更好发挥警示作用,让“存在问题的人”因为有了“丢人的感觉”而不敢“再有下次”,而对于“没有问题的人”来说,也能因为“不想被指名道姓”而加强自身工作,服务好群众。 作风通报,要多些“指名道姓”少些“指桑骂槐”,别再使用那些“某某某”字眼了。加强作风建设,需要用“指名道姓”的作风通报倒逼主动作为,真心作为,实在作为。少些“留情面”才能让工作“有颜面”。 |